1、市面上那么多号称倾斜测量的RTK,为什么用户就是爱不起来?
其实早在2017年年初我们做用户调研和回访的时候,就发现用户对各厂家高端RTK所宣称的“倾斜测量”怨声载道。根本原因是,目前国内各厂家的倾斜测量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地磁解算,很容易受到磁场的影响,使用场景十分有限,测量结果也不可控,用户当然不想用、不敢用。
但是我们又十分清楚,倾斜测量是客户非常迫切和实际的需求,它能极大地降低外业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其作业效率,是未来RTK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真正的高端产品必备的功能。
如果还是走以往的老路子,换汤不换药地小修小补,就称之为“新产品”,这实在是对“创新”二字的曲解。那么,新路子在哪里?我们靠什么实现“倾斜测量”?
答案是:

什么是惯导?简单来说就是惯性导航,原理是从一个初始位置开始,连续测得物体运动的航向角与加速度,推算出现在物体所在位置。惯导内部自成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磁场干扰的问题!
历时365个日日夜夜,20个人的不懈努力,1000多次的反复计算、测试、修改,华测导航惯导RTK终于通过严格的测试,正式问世了!采用创新性惯导倾斜算法,能够完全免疫磁场干扰,高达200Hz实时倾斜补偿,根本不用担心任何地磁及外界金属构筑物造成的误差,是真正能在任何环境下发挥作用的“倾斜测量”。
无论点的位置多么刁钻,只要点到就能测
也因为内置了高精度IMU惯导模块,能够真正实现“免对中”,点到就能测。卫星与惯导组合定位的模式,能够达到60°倾角内2cm的定位精度。以下是3272个点的测试数据:

60°倾角内,2cm精度妥妥的!

2、怕信号差、怕固定慢、怕精度不高、怕飞点?我们有组合导航和双重检核。
上周,华测导航公众号做了一个大胆的调查“RTK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对于其他厂家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只有勇于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进而取得进步。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信号问题。这也与惯导RTK的优势不谋而合,它支持四系统解算,目前在中国大陆同一时刻内可捕获多达35颗可用卫星,RTK解算高效稳定!
以下是惯导RTK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测试报告:
绿色表示倾斜角度0-20°(925个点)
蓝色表示倾斜20-40°(635个点)
红色表示倾斜40°~60°(1124个点)

惯导平面精度测试

惯导高程精度测试
“开机30s开始测量”是惯导RTK必备的“黑科技”。板卡配置的优化、模块上电时序的调整、Wi-Fi连接的加速,让固定过程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快速流畅。
很多客户都反映,我们行业的设备硬件指标一代代升级,体现着极致的“制造精神”,但是论使用感受、交互体验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用户用起来卡顿、繁琐。30秒内实现开机到固定,是华测从“制造”到“智造”的又一份坚持和努力。
至于飞点问题,华测轨道双交修正技术,采用GNSS/INS点位容错算法,根据设备运动状态实时修异常复数据,控制飞点修正误差在5cm以内,从此告别“飞点”。

双重检核,飞点无处可逃
3、当我说要做惯导RTK的时候,同行都笑了,但当它问世时,他们都沉默了。
11月7日,ChinterGEO 2018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成都盛大开幕,展会年年都开,华测依旧是全强产品阵容出席。今年华测想带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不是花哨的抽奖送礼,而是诚意满满地带着一款革命性惯导RTK而来。黑科技,才是咱们高精度定位领域最时髦的玩法。
惯导RTK在2018Chinter Geo惊艳亮相
如何才能真正地惊艳到用户呢?不靠颜值,靠实力。下面,我们用实测视频来说明。
惯导RTK灵敏度测试
精确感知位置变化,你在哪我就显示在哪。放样过程中,再也不会碰到你动了,坐标还没动的情况了。卫星加惯导组合定位,毫厘变化,瞬间感知。
惯导RTK倾斜测试
不需要过多语言,用心去感受真正的倾斜测量。接下来,是更高阶的360°旋转测试,正反来回旋转对中杆任意姿态摇晃,惯导RTK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精度。
惯导RTK360°摇晃+随即摆动测试
2005年,中国第一台毫米级双频GNSS测量接收机X90在华测诞生,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瑞士之后第四个能生产毫米级GPS定位设备的国家。2014年,华测研发出了国内首款小型化智能RTK i80,引领了国内RTK小型化、智能化的风潮。2015年,LandStar7 发布,测绘用的软件竟然像手机APP一样便捷。
华测在高精度定位领域走过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对“作业更高效”的追求。华测对“创新”二字有着深深地敬意,不仅要做一款口碑好的产品,更要做一款革命性产品,引领测绘新时代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