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立高程控制网,目的是为测绘地形图和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高程控制基础,也是为平均海水面变化等科研问题的研究提供精准依据。
为了实现这两项任务,在布设国家水准网时,必须使水准网保证精度和密度,从精度方面来说,一要国家水准点的精度能有效地控制地形控制点的高程精度,二要保证科研部门对水准测量提出更高的精度要求,所以,根据我国已完成的大量水准测量资料的精度分析,现行水准规范对于各等级水准测量的基本精度指标如下:
按照国家对水准网的精度与密度要求,水准规范对于不同等级的布设方案也有所不同。
一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骨干部分,一等的水准线路,应沿着地质构造较稳定、交通并不繁忙、坡度也较平缓的交通线布设并构成网状。其环线周长,按规定是平原与丘陵地区应在1000—1500KM之间,山区应在2000KM左右。
二等水准路线在一等水准路线之内来进行布设,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基础,应沿着公路、铁路、河流进行布设,以保证较好的观测条件。其环线周长按规定是平原与丘陵地区应在500—750KM之间,对山区要求不高,可酌情放宽。
三等水准路线根据需要在高等水准网的基础上加密布设成附合路线,并尽可能互相交叉构成闭合环。单独的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15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2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的距离应不超过70KM。
四等水准路线,布设于高等水准路线之间,其附合路线的长度应不超过8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1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距应不超过30KM。
按照此布设方案,现在全国一等水准网路线总长9.3万KM,构成100个闭合环,环线周长一般在800—1500KM之间,青藏高原和沙漠戈壁滩地区比较稀疏,个别环线周长达2000—3000KM。
一等水准路线中,每4—6KM埋设一个普通水准标石,每隔60KM左右埋设一个基本水准标石,另外还在全国均匀埋设了109座基岩水准标石,达到每个省至少有两个这样的标石。
在一等水准网的基础上,布设了1139条总长13.7万KM的二等水准网。
下图为国家一等水准网示意图
三等和四等水准是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必需的高程控制点。
那么,我们通过RTK设备来结合控制网进行作业,测量出高精度的高程值,有哪些注意的方面?
首先,我们要知道网形设计的出发点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努力降低成本。因此,在进行 GNSS 的设计和测设时,既不能脱离实际的应用需求,盲目地追求不必要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也不能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而放弃对质量的要求。
测量出高精度的高程值,以下四个方面是一定要注意的:
1、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阔,在10°-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
2、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约200m 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
3、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
4、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易于保存的地方。
目前,我国在高程控制的基础方面已经做到数据严谨、真实可靠。我们的测绘工作者,应当在技术设计、实地选线和选点等工作中把好关,实实在在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调校,还有现场实际的勘察以及元素变化量等,在静态测量或水准测量时保证将误差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