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师说 陈传胜:我们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华测导航

华测导航-用精准时空信息构建智能世界
提交成功 X
您的反馈我们已收到,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30.
若有紧急问题建议拨打400-620-6818 ,谢谢!
确定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测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师说 陈传胜:我们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
作者:    时间: 2021-09-29    浏览量:1773


陈传胜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校长



从事了快40年高等职业教育,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校长陈传胜见证了自己的学校如何从105亩地、1500名学生的“小中专”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国家“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也亲历了广大农村地区家长如何慢慢转变了态度,不再宁可直接送孩子去打工,也不愿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一分。


他感觉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渐入佳境,要继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职业人才,每一个从业者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我们选择‘找死’”


许多从业者都将20世纪90年代初的“三改一补”视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变。而陈传胜心里的这段历程则更为“惊心动魄”。以他的形容,对于彼时的南方工业学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前称)来说,这几乎就是在“等死”与“找死”之间做命运抉择。


20余年以前,由于本、专科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学历的期待与追求不断提升,如南方工业学校一般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空间被不断压缩。曾经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重点高中的这类学校渐渐无人问津,面临生死存亡危机。


此时,国家教委推出“三改一补”,提出要将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调整为高等职业院校,并批准少数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陈传胜等人察觉到,这或许是中等专业学校的一条出路。


“有人说你们这是‘找死’,但不不这样做就是‘等死’。”想到当年的客观处境,陈传胜态度明确,“虽然我们那时候硬件差,没有外部经费支持,要达到升格的条件有很大困难,也不清楚高职未来的前景,但为了自己学校的发展,我们还是选择‘找死’。”


按照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升格高等职业院校最少需要拥有150亩以上办学面积,而南方工业学校原校区仅占地105亩。在没有任何拨款的情况下,考虑到发展的刚需,校领导在校内组织公决,就征地征询200余位教职员工意见,最终决定,依靠校内自愿集资及银行贷款购置800余亩新校区,给“找死”创造一点最初的可能。


“使命感么,就是不谈条件。”在陈传胜及其同事决心“死里求生”的不懈努力下,2002年,南方工业学校被正式批准升格,重新挂牌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并在此后陆续拿下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江西省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国家“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等荣誉。


“应该说,我们抓住了机遇,迎接了挑战,克服了困难。”如今再讲起这段白手起家的历程,陈传胜有意略去了苦。“职工的心一直都很齐。我想大家是有共同的理想的,这个理想就是把学校办好,把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好。”他如此概括。


 


“独木桥”以外的路


曾几何时,高考失利的农村孩子常被父母直接送去打工。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漠然置之的态度,让看在眼里的陈传胜深有感触。


他喜欢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打比方:“挤过去成龙成凤,挤不过去怎么办?只能变成一条虫?”他觉得没有人会忍心接受肯定的答案,孩子们要有别的成才之路,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成为这条路。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学科,只有根据产业发展快速变迁、迭代的专业,不追求“引领”,但讲究“跟踪”。不熟悉这一领域的教育者甚至会讶异此类院校开设新专业的节奏:有时就像“平地起高楼”,从物探到电子到机电一体化到模具再到机械,只要社会上有需要,说开便开了。他们会问,有基础吗?而陈传胜的答案就一句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非常追求实际,专业是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的。我们有给产业输送称职人才的天职,不能等。”他讲得直白,“遇到新的岗位需求,如果别人有条件,自然也就不需要我们,但大家都没有这个条件,那靠谁?肯定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在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


陈传胜想要培养的,是一支能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素质产业大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尊重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更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他希望这支队伍里的孩子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获得傍身的一技之长,在人才输送的供需关系中站得先机,而后以此立足于社会。他看到,这样的理念正在透露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开始坚定,无论要不要送孩子去打工,至少得再读读书。


“其实就是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陈传胜说,职业教育的价值与追求,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十个字。做到了前者,则无人游手好闲,社会稳定安宁;做到了后者,国家方有底气参与到大国竞争之中。


“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帮助成就无数青年人的人生目标,这也是在成就中国梦。”他说。

 


“一根粉笔”不够


陈传胜有一套独特的识教师方法论。招聘时,他不太在意候选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反而更看重知识面。他说好的高职老师应当是杂学家,要有宽泛意义上的学识,而不单单是专业能力,应该“多读无用书,多做无用事”。因为他们的思维要跟上跃进的时代,视角则要贴近年轻的心灵。


他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人工智能更进一步,讲课更规范,答题更准确,那么人作为教师的存在感将在哪里?“我想是一种判断力。”他给自己找到答案,“就像老中医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对症开方,好的老师也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他的自身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制定培养方案。”


陈传胜不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相反,他相信这仍然是对广大教师的巨大挑战。一方面,走到学生中去的说法并不新鲜,但真正想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却必须深入情感之维,以心换心。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背景下,推动高职教师准确把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至为重要。其中的一大关键,是要从讲台走向产业。


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提升我国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国家多部委曾联合提出要深化“双师型”(教师+技师)教师队伍建设。如今,新增的角色定位——创新创业导师,更造就了“三师型”的新概念。


“一根粉笔打天下肯定是不够的了。”考虑到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需要对相关产业的一般项目运作及应用性技术变迁了如执掌,陈传胜直言,要当好如今的高职教师,难度不小。


“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产业发展,做到终身学习。”他说,“我想‘教为主导’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授课牵引,它本来就应该是不露痕迹的,也是全方位的。”


推荐新闻
Recommended news
热点新闻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400-620-6818

QQ在线客服1
QQ在线客服2
  ©2003-2023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沪ICP备05031441号-4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3511号